《黄冈竹楼记》是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他在黄冈所建的竹楼及其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生活态度。全文虽短,但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文:
黄冈之地,多竹。余尝游焉,见其修竹千亩,郁郁苍苍,风过而声如涛,日出而影如画。因筑一室,名曰“竹楼”。楼高不过丈,广不过十尺,土墙草顶,不施丹漆。然四面皆竹,风来则竹影摇窗,雨至则竹声入耳,晴则竹色映帘,夜则竹光入户。余居其中,不觉尘嚣之扰,惟闻竹韵之清。
或问:“此地多竹,何不为屋?”余曰:“吾欲以竹为屋,非为避风雨,乃为养心也。”盖竹性虚而节坚,质朴而无华,与吾性相近,故乐居之。
每至春和景明,风和日丽,携酒一壶,邀友数人,登楼而坐,观竹之翠,听竹之声,谈笑自得,不亦快哉!
翻译:
黄冈这个地方,盛产竹子。我曾经游览过那里,看到成片的竹林,高大茂密,风吹过时声音如同波涛,阳光照耀下,竹影如画一般美丽。于是我在那里建了一间小屋,取名为“竹楼”。这栋楼不高,只有丈许,面积也不过十尺,用泥土砌墙,茅草盖顶,没有涂红漆。然而四周都是竹子,风一吹,竹影在窗前摇曳;雨一下,竹叶的声音传入耳中;晴天时,竹子的绿色映在窗帘上;夜晚,竹子的光影洒进屋里。我住在里面,丝毫不觉得外界的喧嚣,只感受到竹子的清雅之音。
有人问我:“这里有很多竹子,为什么不建一座房屋呢?”我回答说:“我想用竹子建房,不是为了躲避风雨,而是为了修养心性。”因为竹子性格虚心,节节坚韧,质地朴素而不华丽,和我的性格很相似,所以我喜欢住在这里。
每当春天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我带上一壶酒,邀请几位朋友,登上竹楼坐下,欣赏竹子的翠绿,聆听竹子的声音,谈笑自得,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赏析:
《黄冈竹楼记》通过描写作者在黄冈修建竹楼的过程与居住体验,展现了他淡泊名利、亲近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文章语言简洁,意象清新,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功利的超脱。全文虽短,却寓意深远,是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