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教学、管理与师生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也对学校的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个人信息安全,特制定本《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
本制度适用于全校所有部门及师生员工,旨在规范网络使用行为,防范网络攻击、信息泄露、恶意软件传播等安全隐患,确保学校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
二、组织管理
1. 学校设立网络安全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
2. 信息中心具体负责网络系统的日常运维、安全监控与应急响应。
3. 各院系、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三、网络使用规范
1. 所有接入校园网络的设备必须通过身份认证,严禁私自搭建无线热点或绕过防火墙。
2. 师生员工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利用网络从事违法活动,如传播谣言、侵犯他人隐私等。
3. 禁止访问非法网站、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防止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入侵。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网络资源时,应确保内容健康、合法,避免涉及敏感话题。
四、数据安全管理
1. 学校各类信息系统(如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应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获取或篡改。
2. 敏感信息(如学生档案、成绩、财务数据等)应进行加密存储,并定期备份。
3. 任何人员在使用学校网络资源时,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或泄露内部信息。
五、安全防护措施
1. 学校应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安全设备,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系统更新。
2. 对重要服务器和数据库实施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演练,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应急响应机制
1. 建立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理时限。
2. 遇到重大网络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控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
3. 事后应进行事件分析与总结,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
七、宣传教育
1.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活动,增强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2. 通过校园网、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普及网络安全常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八、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网络安全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修订。各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确保本制度有效落实。
通过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