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doc】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作者通过“冷雨”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在雨中寄托的乡愁与文化情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思念,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细腻的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冷雨”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 难点:
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把握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层次。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余光中及其作品风格。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语言赏析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几张江南雨景图,提问:“你听到过‘冷雨’吗?它给你怎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引出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雨季”、“冷雨”、“苍苍”等。
3. 朗读品味,语言赏析(15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
- 分组讨论: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 教师引导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情感体验与文化感悟
1. 复习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冷雨’象征了什么?”
2.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 分段阅读,逐段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冷雨为何是‘听’的?它与作者的乡愁有何关系?”
- 结合作者背景,介绍其文化身份与写作动机,加深理解。
3. 小组合作,拓展延伸(15分钟)
- 小组讨论:如果让你用一种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 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课时:总结升华与写作训练
1.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全文,强调“冷雨”作为情感载体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文化的深情。
2. 写作训练(20分钟)
- 布置作文题目:“我心中的那一场雨”
-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以自然景象抒发情感的文章,不少于500字。
3. 作业布置(5分钟)
- 完成写作任务。
- 阅读余光中其他作品,如《乡愁》,比较其情感表达方式。
五、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语言欣赏、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中逐步深入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与文化认同。
六、板书设计:
```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
(注:此为教学设计文档的基本框架,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