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其一般形式及图像特征;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数形结合思想;在探究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图像特征。
- 难点: 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坐标纸、多媒体设备、相关例题与练习题。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直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例如:
> “小明每天早上骑自行车上学,他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公里,平均速度是每分钟0.2公里。那么,小明离家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出关系式:
y = 0.2x
其中,x表示时间(分钟),y表示距离(公里)。
教师指出这个函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次函数。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 y = kx + b(k ≠ 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k 是斜率,b 是截距。
(2)特殊情形:当 b = 0 时,y = kx,称为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其图像是经过原点的直线。
(3)一次函数的图像:
一次函数 y = kx + b 的图像是直线,k 决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b 决定了直线与 y 轴的交点。
(4)图像的画法:
取两个点(如 x=0 和 x=1),代入函数求出对应的 y 值,然后连线即可。
3. 合作探究(10分钟)
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 例1:某商店销售某种商品,每件售价为10元,固定成本为50元,利润与销量之间的关系?
- 例2:某人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匀速行走,写出他离起点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各组展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完成教材上的基础练习题,如:
- 判断下列哪些是一次函数:
- y = 2x
- y = 3x² + 1
- y = 5
- y = -x + 7
- 根据给定的函数表达式,画出其图像。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图像及其实际应用。一次函数是研究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作业:
1. 完成课本第35页习题1~3题。
2. 自选一个实际问题,写出其对应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像。
五、板书设计:
```
一次函数
1. 定义:y = kx + b (k ≠ 0)
2. 图像:直线
3. 特殊情况:正比例函数 y = kx
4. 应用举例:
- 骑车距离与时间
- 商品利润与销量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对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仍存在模糊认识,今后需加强对比讲解与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