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2. 能够通过具体实例,发现和归纳出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 难点:理解“变化的量”与“不变的比值”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表格纸等。
-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购买苹果,单价一定时,总价与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当一个量增加时,另一个量如何变化?
提问:“如果每千克苹果价格是5元,买1千克是5元,买2千克是10元……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正比例’。”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出示例题:
一辆汽车以一定的速度行驶,时间与路程如下表:
| 时间(小时) | 1 | 2 | 3 | 4 |
|--------------|---|---|---|---|
| 路程(千米) | 60 | 120 | 180 | 240 |
提问:时间与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并填写表格,发现:时间越长,路程越远;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提出问题:
“如果时间增加到原来的2倍,路程会怎样变化?是不是也变成原来的2倍?”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即速度),因此它们成正比例关系。
(3)归纳定义: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 书的单价一定,买书的数量与总价。
- 小明的身高与年龄。
- 圆的半径与周长。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 拓展提升(5分钟)
出示一道综合题:
“小红每天坚持跑步,她的速度保持不变,跑的时间与跑的总距离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比例的关键特征:
- 两个相关联的量
-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变化
- 它们的比值一定
最后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46页的练习题,并尝试在生活中找一个成正比例的例子,写在作业本上。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
意义: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变化,另一个也变化,且比值一定。
关系式:y/x = k(k为常数)
例子:总价=单价×数量(单价一定时)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引导学生归纳定义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今后需加强直观演示与语言表达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