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优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绘北方高原上的白杨树,赞美了其坚韧不拔、挺拔向上的精神,同时借物抒情,表达了对革命者和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本课属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所寄托的情感,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并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借助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散文的深层内涵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逐步深入文本,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 学习并掌握象征手法及其在散文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提炼抽象精神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白杨树的坚韧品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寄托。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白杨树象征什么”展开讨论,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3. 比较法:将白杨树与其他植物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品质。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增强课堂感染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北方高原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提问:“你见过白杨树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引出课题《白杨礼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倔强”、“纵横决荡”等。
3. 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适当补充。
(三)精读赏析(20分钟)
1. 分段朗读,逐段分析:
- 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营造氛围。
- 第二至四段:详细描写白杨树的形态、气质,突出其挺拔、坚强的特点。
- 第五至七段:由物及人,揭示白杨树象征的意义,升华主题。
2.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并举例说明。
3. 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要写白杨树?它象征着什么?”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2. 鼓励学生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某种精神的赞美。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思想内涵。
2. 强调白杨树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精神的象征。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做一个坚强、正直的人。
七、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以一种植物为题,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2. 阅读茅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八、板书设计
```
《白杨礼赞》
——茅盾
一、白杨树的形象:挺拔、坚韧、倔强
二、象征意义:革命者、劳动人民、民族精神
三、写作手法:象征、比喻、拟人
四、主题思想:赞美白杨树,歌颂民族精神
```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仍不够深刻,今后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