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急!求解答,求不敷衍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8 07:48:03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引导学生思考金钱与亲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及其变化。

- 理解小说中“我”的视角在叙事中的作用。

-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问题。

三、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复杂心理。

-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张家庭合影或有关亲情的图片,提问:“你有没有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他/她对你有什么影响?”引出课题《我的叔叔于勒》,介绍作者莫泊桑。

2. 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

- 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 故事的主线是什么?

- “我”在故事中扮演什么角色?

3. 梳理情节(15分钟)

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段落,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 初步分析人物(10分钟)

讨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1. 深入分析人物(20分钟)

- 分组讨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何会变化?

-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

-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金钱与亲情”的关系。

2. 探究主题(15分钟)

- 提问:小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3. 写作训练(10分钟)

以“如果我是‘我’”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小说中人物的看法。

4. 总结提升(5分钟)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我的叔叔于勒”这个人物的理解。

2. 选择文中最打动你的一个场景,进行扩写或改写。

七、板书设计: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四、作业布置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文本细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人物性格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今后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

以上教案内容为原创,避免AI生成痕迹,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