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文章,出自古代文人之手,旨在探讨学习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文章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学习不应成为负担,而应是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的过程。
原文:
>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学者所以养德也,非为名利也。若学而不能行,徒增其累,何益之有?故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夫学贵在行,不贵在言;贵在实,不贵在虚。今人多务于外,而忘其内;逐于名,而失其本。是以学而无功,反受其害。
翻译:
学习如果反而损害了自己,那么不如不学。学习的目的是修养品德,而不是为了名利。如果学习却不能付诸实践,只会增加负担,有什么好处呢?因此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学习贵在实践,不在于言语;贵在真实,不在于虚浮。现在的人大多追求外在的东西,却忽略了内在的修养;追逐名声,却失去了根本。因此,学习没有成效,反而招致祸患。
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1. 文中“以学自损”是什么意思?
答:指学习如果反过来损害了自己,即学习未能带来正面影响,反而成为负担或伤害。
2. 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修养品德,而不是为了名利。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哪里?
答: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4. 作者批评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
答:作者批评了人们只注重外在追求、追逐名声、忽视内在修养的现象。
5.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学习应注重实践与真实,而非形式与虚名,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总结: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通过对学习目的与方式的深入剖析,提醒人们要重视学习的实际效果,避免因学习而迷失自我。文章语言简练,思想深刻,至今仍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学习应当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非负担或炫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