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五言律诗。全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与孤独,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深切思念之情。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内容理解与阅读答案
1. “戍鼓断人行”中的“戍鼓”指的是什么?
答:“戍鼓”是指边防军营中用来报时或警戒的鼓声,象征着战乱时期的紧张氛围。
2. “边秋一雁声”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描绘了秋天边塞的寂静与孤寂,一只孤雁的鸣叫更添凄凉之感。
3. “露从今夜白”一句有什么含义?
答:点明节气已到白露,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也暗含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
4. “月是故乡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面上写月亮在故乡更明亮,实则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亲人深切的牵挂。
5.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说明战乱导致家人离散,无法得知亲人的生死,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无奈。
6.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揭示了什么现实问题?
答:说明由于战事不断,书信难以传递,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亲人命运的担忧。
二、诗歌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戍鼓”、“雁声”、“露白”、“月明”,营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体现了杜甫“诗史”的特点。他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情感,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尤其是“月是故乡明”一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此外,诗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更是直击人心,展现出战争对家庭的摧残。诗人没有直接控诉战争,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沉重的哀伤。
三、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诗中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结合,如“戍鼓”、“雁声”等,既是环境描写,也是情感的寄托。
2. 对比手法:如“月是故乡明”与“边秋一雁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思乡之情。
3. 语言简练:全诗仅八句,却层层递进,情感丰富,极具感染力。
四、总结
《月夜忆舍弟》不仅是一首思乡之作,更是一幅战乱年代的悲情画卷。它展现了杜甫对亲人深切的关爱,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