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歇后语是一种极具趣味性和智慧的语言表达形式。它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或形象的描述,后半部分则是解释或点明含义的句子,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生活经验。其中,“千里送鹅毛”就是一个广为流传、寓意深远的歇后语。
“千里送鹅毛”的完整歇后语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送出的礼物非常微小,比如一只鹅毛,但因为是从很远的地方送来的,所以代表了送礼人的一片心意和诚意。它强调的是情感的价值远远超过物质的多少,表达了中国人重视情谊、讲究礼仪的传统美德。
这个歇后语的来源据说与古代一位名叫吕洞宾的道士有关。相传他有一次在山中修行时,有一位信徒从千里之外送来了一根鹅毛,作为对他修行的敬意。吕洞宾虽觉得礼物微不足道,但感动于对方的诚心,便写下了一句诗:“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后来这句话被人们传颂,并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歇后语。
“千里送鹅毛”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只看表面的东西,而应注重内心的情感交流。无论是在朋友之间、家庭之中,还是在职场交往中,真诚的心意往往比物质上的馈赠更加珍贵。
此外,这个歇后语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影视剧中,用来表现人物之间的深厚感情或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例如,在一些古装剧中,当主角为了表达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特意从远方带来一份小小的礼物时,旁白往往会引用这句歇后语,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总的来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一歇后语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富有哲理,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情义、讲求内涵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条件日益丰富,但这种“情意重于礼”的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