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东坡画扇》原文及翻译】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苏轼(号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也是一位极具艺术气质的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融合诗情与画意,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东坡画扇》便是其中一篇颇具趣味与哲理的小故事,展现了苏轼在生活中的机智与才情。
一、原文
东坡居士尝于市中见一老翁,年七十,独坐卖扇。其扇皆素白,无一画。东坡问曰:“君之扇,何不作画?”老翁曰:“吾不能画。”东坡笑曰:“汝虽不能画,然可为我画一扇。”老翁曰:“不可,吾不能画。”东坡曰:“若能画,则予钱百。”老翁遂应之。东坡取笔,即于扇上画一枯枝,又画一鸟栖其上,复画一老人倚杖而立,旁有小童持扇遮日。画毕,谓老翁曰:“此扇可售矣。”
老翁大喜,遂将扇售出,得钱甚多。后人传之,以为东坡之妙笔,亦叹老翁之诚朴。
二、译文
苏轼曾经在集市上看见一位七十岁的老人独自坐在那里卖扇子。他的扇子都是白色的,上面没有任何图画。苏轼问他:“你的扇子为什么不画点什么?”老人回答说:“我不会画画。”苏轼笑着说:“你虽然不会画,但可以帮我画一柄扇子吗?”老人说:“不行,我真的不会画。”苏轼又说:“如果你能画,我就给你一百文钱。”老人于是答应了。
苏轼拿起笔,在扇子上画了一根枯枝,又画了一只鸟停在枝头,再画了一个老人靠着拐杖站立,旁边还有一个小童拿着扇子为他遮阳。画完后,他对老人说:“这把扇子可以卖出去了。”
老人非常高兴,把扇子卖了出去,赚了很多钱。后来人们传颂这件事,认为这是苏轼的巧妙笔法,也感叹老人的诚实与朴实。
三、赏析
《东坡画扇》虽篇幅短小,却寓意深远。它不仅表现了苏轼的幽默与智慧,还体现了他对普通百姓的关怀与尊重。通过一个简单的画面,苏轼不仅帮助了老人,也传递了艺术的价值与生活的温情。
此外,文中“画扇”一事看似平常,实则蕴含哲理:有时,真正的艺术并不在于技巧的高超,而在于情感的表达与心灵的共鸣。苏轼虽未亲自完成整幅画作,但他用简练的笔触,赋予了扇子灵魂,使其成为一件有温度的艺术品。
四、结语
《东坡画扇》是苏轼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却因其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它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才华与人格魅力,也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智慧、传递善意提供了启示。读此文,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