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版高中地理必修2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 太阳能
B. 风能
C. 石油
D. 人造卫星
2. 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 )
A. 欧洲
B. 北美洲
C. 非洲
D. 亚洲
3. 下列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 中国
B. 印度
C. 日本
D. 巴西
4. 以下哪一项不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
A. 自然条件
B. 劳动力数量
C. 交通条件
D. 人口性别比例
5.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
C. 大牧场放牧业
D. 乳畜业
6. 影响工业布局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资源
D. 政策
7. 交通运输方式中,运量最大、运费最低的是( )
A. 铁路
B. 公路
C. 航空
D. 水运
8. 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是( )
A. 辽中南
B. 京津唐
C. 长江三角洲
D. 成渝地区
9.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农田生态系统
10. 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经济发展即可
B. 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 优先考虑经济增长
D. 可以忽视资源利用
11.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典型植被是( )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12. 下列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区域是( )
A. 长江三角洲
B. 珠江三角洲
C. 黄土高原
D. 环渤海地区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显著的是( )
A. 农业生产
B. 工业发展
C. 城市建设
D. 交通运输
14. 下列不属于生态破坏现象的是( )
A. 土地荒漠化
B. 生物多样性减少
C. 森林火灾
D. 温室效应
15. 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分布在( )
A. 华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西北地区
D. 东北地区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 )
2. 工业区位选择只考虑成本因素。( )
3.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4. 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 )
5.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
6. 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
7. 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
8. 退耕还林政策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
9. 环境污染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彻底解决。( )
10.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说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3. 如何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综合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形成原因。
2. 结合实例,谈谈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以及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参考答案(供教师使用)
一、选择题
1. D2. C3. C4. D5. B
6. C7. D8. D9. B10. B
11. B 12. C 13. C 14. D 15. 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
6. ×7. √8. √9. ×10. √
三、简答题
1. 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水平等。
2. 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3. 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
四、综合题
1. 例如:南方水稻种植业多分布在湿润地区;北方小麦种植业多分布在半湿润地区;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为主;西北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或节水农业。
2.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也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对策包括加强规划管理、发展绿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