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本检核表法及与田十二法】在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许多方法被不断提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其中,“奥斯本检核表法”和“与田十二法”是两种较为经典的创造性思维工具,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帮助人们突破常规思维模式,激发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一、奥斯本检核表法:系统化的创新路径
奥斯本检核表法(Osborn Checklist)由美国广告专家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Osborn)于1953年提出,是最早系统化地引导人们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清单,促使思考者对现有产品、服务或方案进行多角度的审视,从而发现改进空间或新的创意方向。
奥斯本提出的检核表包括以下10个问题:
1. 是否可以有其他用途?
2. 是否可以借用其他领域的思路?
3. 是否可以改变形状、颜色、大小等?
4. 是否可以扩大或缩小?
5. 是否可以替代某些部分?
6. 是否可以重新排列或调整顺序?
7. 是否可以反转或颠倒?
8. 是否可以组合其他元素?
9. 是否可以利用其他材料或资源?
10. 是否可以简化或复杂化?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正是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提问方式,能够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引导出意想不到的创意。
二、与田十二法:东方智慧的创造性思维
“与田十二法”是由日本学者与田英智(Hidetoshi Yoda)提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12个特定的提问方式,引导人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意识。
与田十二法的基本框架如下:
1. 能否使用其他方法?
2. 能否改变结构?
3. 能否增加功能?
4. 能否减少成本?
5. 能否提高效率?
6. 能否延长寿命?
7. 能否提高安全性?
8. 能否改善外观?
9. 能否提升用户体验?
10. 能否结合其他技术?
11. 能否用于其他领域?
12. 能否实现自动化?
与田十二法强调的是“从问题出发,寻找可能的改进点”,它更注重实际应用中的优化和提升,适合在产品设计、服务改进、流程优化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三、奥斯本检核表法与与田十二法的异同
虽然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思维工具,但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 奥斯本检核表法更偏向于“发散性思维”,鼓励人们从多个维度去探索可能性;
- 与田十二法则更注重“实用性与可行性”,强调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
从思维方式上看,奥斯本更像是一种“自由探索”的过程,而与田则更像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考方式。
四、应用场景与实践建议
无论是奥斯本检核表法还是与田十二法,都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 在产品开发阶段,可以使用奥斯本检核表法来挖掘潜在的改进点;
- 在服务优化过程中,可以用与田十二法来评估当前流程的不足之处;
- 在团队头脑风暴中,结合两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意产出的质量和数量。
此外,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先用奥斯本检核表法激发创意,再用与田十二法筛选和优化可行方案。
五、结语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是否有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奥斯本检核表法和与田十二法作为两种经典且实用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跳出固有思维,找到新的突破口。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创造价值,实现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