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出生于公元772年,逝世于846年。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元稹并称为“元白”,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早年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他出身于一个中下层官僚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但其父白季庚在地方任职,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青年时期的白居易曾游历各地,广泛接触社会现实,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诗风平实通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也有关注民生疾苦的讽喻诗,还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其中,《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曾在朝廷担任多个官职,如左拾遗、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他在任期间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改善民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晚年,白居易辞官归隐,居住在洛阳,过着闲适的生活。他在此期间继续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去世后,葬于龙门香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当地建起了“白园”,成为后人瞻仰和学习的地方。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跨越时空,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读者,感受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