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为大室原文附翻译】一、原文:
齐宣王为大室,大足以容车马,高足以覆云雨。四面有门,门各有两重。堂上之柱,皆以金饰。其梁皆以玉为饰,其阶皆以石为砌。宫中之室,凡三百六十,皆以锦绣为帷帐,金银为帘幕。王日游其中,不暇他事。
左右谏曰:“王之宫室,过于侈靡,非所以为君之道也。”王曰:“吾欲安享其乐,何以忧贫?”
左右又谏曰:“今民力已疲,百姓困苦,而王犹自娱于宫室之间,岂非失政乎?”王怒曰:“寡人之志,岂汝等所能知?若不从我,便逐之。”
于是群臣不敢复言,惟唯唯诺诺而已。
二、翻译:
齐宣王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宫殿,面积足够容纳车马通行,高度足以遮蔽云雨。宫殿四周设有大门,每道门都有两重。殿内的柱子都用金属装饰,横梁也都用玉石镶嵌,台阶则全部用石头铺砌。宫中共有三百六十间房间,每一间都用锦绣作帷帐,用金银做帘幕。齐宣王每天都在其中游玩,无暇顾及其他事务。
身边的臣子劝谏说:“大王的宫殿太过奢华,不符合君主应有的节俭之道。”齐宣王回答:“我想享受这种快乐,何必担心贫穷呢?”
臣子们再次劝谏:“如今百姓已经疲惫不堪,生活困苦,而大王却还在宫中寻欢作乐,这难道不是失职吗?”齐宣王大怒:“我的志向,岂是你们能理解的?如果不服从我,就将你们驱逐出去。”
于是群臣都不敢再说话,只能唯唯诺诺地应承。
三、简析: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或类似典籍,通过齐宣王修建豪华宫殿的故事,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奢侈浪费、不顾民生的弊端。文中借臣子之口表达对君主行为的不满,但最终因君主专断而无人敢言,体现了古代政治中权力与民意之间的冲突。
此篇虽短,但语言生动,情节鲜明,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和历史价值,是了解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