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抽屉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抽屉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平均分”和“余数”的关系,能运用该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抽屉原理”的基本思想,即“把n个物体放入m个抽屉中,如果n > m,则至少有一个抽屉中会有两个或更多的物体”。
- 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如何正确判断“物体”和“抽屉”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小球若干、纸盒(模拟抽屉)、多媒体课件
- 学具:每人准备若干小物品(如纽扣、图钉等)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有4个苹果要放进3个篮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篮子里至少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分配方式。通过这个例子引出“抽屉原理”的初步概念。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动手操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小球和纸盒(代表抽屉)。要求学生将小球放入纸盒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例如:
- 3个球放进2个盒子,至少有一个盒子有2个球;
- 5个球放进3个盒子,至少有一个盒子有2个球;
- 7个球放进3个盒子,至少有一个盒子有3个球。
(2)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当物体数量超过抽屉数量时,必然存在一个抽屉中有多个物体。
公式表示为:
若物体数为n,抽屉数为m,且n > m,则至少有一个抽屉中有⌈n/m⌉个物体(其中⌈ ⌉表示向上取整)。
3. 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几道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思路:
- 例题1:6只鸽子飞进5个鸽笼,至少有一个鸽笼里有多少只鸽子?
- 例题2: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有52张,至少抽出多少张才能保证有两张同花色?
- 例题3:班上有10个同学,至少有几个同学生日在同一个月份?
4. 拓展提升(5分钟)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抽屉原理”在哪些地方可以应用。例如:
- 邮局的信件分拣;
- 班级座位安排;
- 图书馆书籍的分类管理。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抽屉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平均分配+余数分析”。
-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本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是否有符合“抽屉原理”的现象,并写一篇短文说明。
五、板书设计:
```
一、什么是抽屉原理?
把n个物体放入m个抽屉中,如果n > m,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中会有两个或更多物体。
二、公式:
至少有一个抽屉中有 ⌈n/m⌉ 个物体
三、例题解析:
例1:4个苹果放进3个篮子 → 至少一个篮子有2个苹果
例2:7个球放进3个盒子 → 至少一个盒子有3个球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抽屉原理”的含义,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简单应用。部分学生在理解“向上取整”这一概念时仍存在困难,今后可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直观演示与生活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