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一等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经典课文的选取不仅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更强调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梅兰芳蓄须》作为一篇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人物精神内涵的文章,被纳入部编版教材,成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民族气节的重要素材。本文将围绕这一篇课文,设计一份符合新课标理念、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方案,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以“了解梅兰芳的人物形象,感悟其民族气节”为主线,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从“导入—初读—精读—拓展—总结”五个环节展开。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感受梅兰芳先生坚定的民族信念与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梅兰芳的纪录片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你有没有听说过梅兰芳?他为什么选择蓄须?”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初读阶段,重点在于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帮助学生熟悉文本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语句,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精读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围绕“蓄须”这一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梅兰芳的行为动机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品质。通过逐段解读,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他拒绝登台演出”“宁可卖房度日也不为日本人唱戏”等,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尊严。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坚持”“气节”的理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思辨性。
拓展环节则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介绍梅兰芳的生平事迹、京剧艺术的特点以及他在国内外的影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撰写读后感、制作手抄报、排演课本剧等,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提炼出梅兰芳身上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并联系现实生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