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范文示例x】患者姓名:张某某
性别:男
年龄:68岁
住院号:2024051234
入院日期:2024年5月10日
死亡日期:2024年5月17日
科室: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李某某
参与讨论人员:主任医师王某某、副主任医师陈某某、主治医师赵某某、护士长刘某某
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张某某,男性,68岁,因“反复胸痛、气短伴乏力1周”于2024年5月10日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有冠心病史,曾于2019年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无糖尿病史,无吸烟史,饮食规律,生活作息较稳定。
入院后查体:血压130/85mmHg,心率78次/分,呼吸16次/分,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段轻度改变。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2%,未见明显节段性运动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初步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支架术后)。
二、诊疗经过
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5月12日夜间突发胸痛加重,持续约30分钟,伴有冷汗、恶心,心电图提示V1-V4导联ST段抬高,考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立即启动急诊介入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经球囊扩张后血流恢复,植入一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转入CCU监护。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第3天出现心功能下降,BNP升高,心超示左室收缩功能减退,LVEF降至38%。给予强心、利尿、改善心功能治疗。5月16日晚上,患者突然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5%,急查床边心电图示窦性停搏,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联系ICU会诊,转入ICU进一步抢救。
尽管积极救治,患者仍于5月17日凌晨3点宣布死亡。
三、死亡原因分析
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变化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病史,综合判断患者死亡原因为:
- 急性心肌梗死继发恶性心律失常
- 心源性休克
- 多器官功能衰竭
患者虽接受了及时的介入治疗,但由于基础心脏功能较差,心肌损伤严重,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心功能恶化,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四、讨论与总结
本次死亡病例讨论中,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
1. 患者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且心功能已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属高危人群。
2. 虽然介入治疗及时,但未能有效改善整体心功能,提示可能需要更早期的干预或更全面的心功能评估。
3. 在术后管理方面,应加强监测,特别是对于心功能的变化和心律失常的预防。
4. 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多学科协作。
通过此次讨论,我们认识到在处理复杂心血管疾病时,需更加注重病情的动态观察与及时干预,同时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沟通与心理支持。
记录人:赵某某
记录时间:2024年5月18日
审核人:王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