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护理查房资料】一、概述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受阻,导致肠腔不通畅的一种常见急腹症。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类。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护理查房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性的病情评估与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病史回顾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腹痛、腹胀伴停止排气排便3天”入院。既往有腹部手术史(阑尾切除术)。入院后行腹部X线检查提示肠管扩张,CT示部分肠管积气,初步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未明显缓解,遂转入外科进一步处理。
三、护理评估
1. 生命体征:体温36.8℃,脉搏8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5mmHg。
2. 腹部情况: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减弱。
3. 排泄情况:自发病以来未排气排便,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4. 心理状态:患者情绪焦虑,担心病情恶化,对治疗存在疑虑。
5. 营养状况:体重下降,食欲差,存在轻度脱水表现。
四、护理问题
1. 疼痛:与肠管痉挛、梗阻有关。
2. 腹胀:与肠内容物滞留、气体积聚有关。
3. 体液不足:与呕吐、禁食、肠腔积液有关。
4. 恐惧/焦虑:与疾病不确定性和治疗过程有关。
5. 潜在并发症:如肠穿孔、感染、休克等。
五、护理措施
1. 疼痛管理
- 观察患者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记录疼痛评分。
- 遵医嘱给予解痉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 保持患者舒适体位,协助其放松身心。
2. 胃肠减压护理
- 保持鼻饲管通畅,定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
-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 记录每日出入量,监测电解质变化。
3. 体液补充与营养支持
- 根据医嘱进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若患者病情稳定,可考虑肠内营养支持,逐步恢复饮食。
4. 心理护理
-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减轻其焦虑情绪。
- 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5. 病情观察与并发症预防
-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排泄情况。
- 注意是否有发热、腹膜刺激征等感染迹象。
- 定期评估患者是否出现肠绞窄、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六、健康教育
1.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肠梗阻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2. 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
3. 指导患者术后康复期间的活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
4. 教育患者识别病情恶化的征兆,如剧烈腹痛、高热、意识改变等,及时就医。
七、护理评价
经过一周的护理干预,患者腹痛明显缓解,腹胀减轻,开始少量排气排便,精神状态改善。目前病情趋于稳定,继续密切观察,防止病情反复。
八、总结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护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护理评估、有效的护理干预和细致的心理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