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爬天都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敢与坚持。
2.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挑战的精神。
【教学重点】
- 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和行为,理解“我”和老爷爷之间的互动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 感受“我”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 理解“我”和老爷爷之间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关系。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面对挑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爬山的文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位老爷爷一起攀登天都峰的故事。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我”和老爷爷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3. 他们在爬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初步理解情况。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例如:
- “我”一开始不敢爬,但看到老爷爷也在爬,就鼓起勇气继续向上。
- 老爷爷鼓励“我”,说:“孩子,你真勇敢!”
- “我”在老爷爷的鼓励下,终于登上了山顶。
2. 提问引导:
- 为什么“我”一开始不敢爬?
- 老爷爷的话对“我”有什么影响?
-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 小组讨论:
-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是怎么克服困难的?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遇到过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的。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并且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或互相鼓励,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们。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
- 面对困难要勇敢、坚持。
- 互相鼓励能带来力量。
- 语文学习不仅在于读懂文章,更在于从中获得启发和成长。
六、布置作业(2分钟)
1.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曾经克服的一个困难。
2. 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今后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情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