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杜鹃啼血典故

2025-09-10 07:21:39

问题描述:

杜鹃啼血典故,卡了三天了,求给个解决办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0 07:21:39

杜鹃啼血典故】“杜鹃啼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典故,常用来表达悲痛、哀怨或思乡之情。这一典故源于古代神话与诗词中的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典故来源总结

典故名称 杜鹃啼血
出处 《庄子·齐物论》、《山海经》、《蜀王本纪》等古籍
主要含义 表达哀怨、悲痛、思乡、亡国之恨等情感
文学用途 常用于诗歌、散文中抒发情感
相关人物 蜀帝杜宇(望帝)、其妃子、传说中的神鸟杜鹃

二、典故内容详解

“杜鹃啼血”最早来源于古蜀国的传说。相传古蜀国国王杜宇,号“望帝”,因治国有功,死后化为杜鹃鸟。每逢春日,杜鹃啼叫,声音凄厉,仿佛在哭诉着内心的哀伤。传说杜鹃的叫声是杜宇的魂魄所化,而它的血则染红了花枝,因此有了“杜鹃啼血”的说法。

在《山海经》中也有类似记载:有一种鸟名为“精卫”,常衔木石填海,虽不成功,但坚持不懈,象征着一种执着的精神。虽然与“杜鹃啼血”并非同一故事,但两者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诗意解读。

到了唐宋时期,“杜鹃啼血”成为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例如:

-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些诗句中,杜鹃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象征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三、文化影响与现代应用

“杜鹃啼血”不仅在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也常被引用。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情感符号,代表着深切的悲伤与无尽的思念。

此外,这一典故也常被用于比喻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如教师、医生等职业,他们在工作中付出巨大,如同杜鹃一般“啼血”而不求回报。

四、总结

“杜鹃啼血”是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典故,源自古代神话与历史传说,后经文人润色,成为表达哀怨、思乡、忧国等情感的重要意象。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力,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文化象征的作用。

项目 内容
典故名称 杜鹃啼血
起源 古蜀国传说、《庄子》、《山海经》等
含义 悲痛、哀怨、思乡、亡国之痛
文学表现 多见于唐诗宋词,如李白、李商隐等
现代意义 情感象征,亦可用于赞美无私奉献精神

通过了解“杜鹃啼血”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能体会到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

以上就是【杜鹃啼血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