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解析版(2014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指导专题34及咸潮问题.doc)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解析版(2014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指导专题34及咸潮问题.doc),求解答求解答,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7 20:17:44

解析版(2014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指导专题34及咸潮问题.doc)】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咸潮作为一种典型的环境问题,常出现在高考地理综合题中。它不仅涉及自然地理知识,还与人类活动、水文变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围绕“咸潮问题”这一主题,结合2014年高考地理真题中的相关题目,深入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

一、咸潮的定义与形成机制

咸潮是指海水在特定条件下倒灌入河流或地下水系统,导致淡水含盐量升高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河流入海口或河口地区,尤其是在枯水期或干旱季节,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海水更容易侵入内陆水域。

咸潮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 潮汐作用:在潮汐强烈的时候,海水可能通过河口进入内陆。

- 地势低洼:沿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容易受到海水入侵。

- 降水减少:降水量少,河流流量小,无法有效稀释海水。

- 人类活动:如过度抽取地下水、河道疏浚等,也可能加剧咸潮的发生。

二、2014年高考地理真题解析(以某省卷为例)

2014年某省高考地理试卷中出现了一道关于咸潮的综合题,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图文材料,分析咸潮发生的季节特征及其对当地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题目示例:

> 图为某区域河流与海水交汇处的示意图,图中显示了不同季节河流流量和含盐量的变化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1)指出咸潮最易发生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 (2)分析咸潮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 (3)列举几种防治咸潮的有效措施。

解题思路:

1. 季节判断:咸潮多发生于冬季或春季,此时河流水量较小,海水更容易倒灌。因此,应结合图中流量数据进行判断。

2. 影响分析:咸潮会导致土壤盐碱化、作物减产、灌溉水源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3. 治理措施:包括修建挡潮堤、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强地下水管理、发展耐盐作物等。

三、解题技巧与答题要点

1. 图文结合:地理综合题往往配有图表材料,学生需仔细阅读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时间、空间、数值变化等。

2. 逻辑清晰:答题时要层次分明,先分析成因,再谈影响,最后提出对策,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重点。

3. 术语准确: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如“潮汐”、“径流量”、“地下水位”等,提升答案的专业性。

4. 联系实际:结合教材知识与现实案例,增强答案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四、总结

咸潮问题作为高考地理的重要考点之一,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理解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2014年高考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掌握咸潮的形成机制、影响范围及应对策略是提高地理综合题得分的关键。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注重积累,提升综合分析能力,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