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山歌》(明)冯梦龙】余尝谓,诗之为道,本乎性情,发乎自然。然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以辞藻雕琢、格律严整为尚,遂使诗之真意渐失,而俗世之音则被弃于高堂之上。然天下之大,民风各异,俚语乡音,往往蕴藏至理,虽不入士林之目,却能动人肺腑,传之久远。
吾观《山歌》一书,乃明代冯梦龙所辑,其志在存民间之声,录野夫田妇之语,虽非庙堂之正音,却有天地之真情。此书之序,实为作者之心声,亦可窥见其对民间文学之重视与敬意。
冯梦龙者,才思敏捷,博学多识,尤喜搜集民间故事与俗曲。其所编《山歌》,并非刻意模仿文人雅集之作,而是采撷各地山野之间流传的歌谣,以白话入笔,直抒胸臆。其所录之词,或咏爱情,或述农事,或言人生百态,皆出自百姓之口,发自内心之感。
昔人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冯梦龙所辑《山歌》,亦可谓“思无邪”也。其词质朴无华,却能感人至深;其语虽粗俗,却含真意。此正是民间文学之妙处,亦是冯梦龙编纂此书之初心。
然世人常轻视俗语,以为不足登大雅之堂。然余以为,凡人之情,皆可入诗;凡人之语,皆可成文。若一味追求华丽辞章,反失其本。《山歌》之所以可贵,在于其真实、自然、贴近生活,使人读之如闻乡音,如见故人。
今人读《山歌》,当以心会之,勿以辞害意。盖山歌虽小,其情至真;俗语虽浅,其理至深。冯梦龙之序,虽寥寥数语,却已道尽其心,亦可为后人之鉴。
故曰:诗不在高,而在情;文不在雅,而在真。愿世人皆能识得山歌之美,知其情之真,方不负冯梦龙之苦心,亦不负民间之声之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