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和氏璧】在中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中,经典故事往往成为考查重点。其中,“和氏璧”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对美玉的珍视,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人性思考。本文将围绕“和氏璧”的相关文言文内容,设计一套适合中考复习的练习题,并附有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与语言特点。
一、文言文原文(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怒,以和为欺,刖其左足。及厉王卒,武王即位,和复奉其璞而献之于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怒,刖其右足。武王卒,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二、练习题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 奉而献之于厉王:
奉:______
献:______
- 玉人曰:“石也。”
玉人:______
石也:______
- 王怒,以和为欺:
以……为:______
欺:______
- 泣尽而继之以血:
泣尽:______
继之以血:______
2. 翻译句子。
-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
3. 文中“和氏”为什么两次被刖足?他最终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1. 解释词语:
- 奉:恭敬地献上;献:进献。
- 玉人:擅长鉴玉的人;石也:是石头。
- 以……为:认为……是;欺:欺骗。
- 泣尽:眼泪流干;继之以血:接着流出血来。
2. 翻译句子:
-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楚王于是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物。
-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
我不是为自己被砍去双脚而悲伤,而是为珍贵的宝玉却被称作石头,正直的人却被说成骗子而感到悲哀。
3. 回答:
和氏两次被刖足是因为他两次将玉璞献给国君,但都被玉匠误认为是石头,国君因此认为他欺骗自己,所以惩罚了他。最终,他因坚持信念而感动了文王,文王让他重新审视玉璞,终于发现了真正的宝玉,给予了他应有的尊重。
4. 道理:
这个故事说明了真理往往需要时间去验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一开始不被理解或认可。同时,也强调了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的重要性。
四、拓展思考
“和氏璧”不仅是历史上一件稀世珍宝,更象征着一种精神——即使面对误解和打击,也要坚守内心的真实与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何保持独立判断、勇敢表达自我,正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结语:
通过“和氏璧”这一文言文故事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文言文的语法与词汇,更能深入体会文章背后的思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