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堂实录及评点】一、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散步》的主旨,体会亲情与责任在家庭中的体现。
2.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亲情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非常温暖的文章——《散步》。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在一次散步中发生的温馨故事。你们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能说说当时的心情吗?
学生A: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散步,那时候阳光很好,感觉特别舒服。
学生B:我和爷爷一起走,他给我讲了很多小时候的故事。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散步》,来感受那份藏在日常中的温情。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C:文章讲的是“我”和母亲、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途中因为选择道路发生了分歧,最后大家都做出了让步。
学生D:我觉得作者表达了一种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教师:非常好,大家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精读分析(15分钟)
教师:我们先来看“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E: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为全文奠定了叙述的基础。
学生F:还有一种“我们”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一种家庭的和谐氛围。
教师:没错。接下来,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这些描写如何体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学生G:比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这说明“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学生H:“母亲也熬过了严冬”,说明她虽然年老,但依然坚强。
教师:大家分析得非常细致。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境,比如在家庭中做出选择时,应该如何平衡各方的关系?请大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学生I:有一次我和妹妹争着选电视节目,后来我让给她了,虽然有点不开心,但觉得这样更公平。
学生J:我觉得有时候牺牲一点个人利益,是为了维护更大的和谐。
教师:说得很好。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情,也学到了如何在现实中处理家庭关系。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散步》这篇课文,了解了它所传达的家庭温情与责任意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用心去陪伴家人,珍惜每一次相处的机会。
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与家人的一次难忘的散步经历。
2. 从文中选取三处描写,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评点与反思
本节课以《散步》为教学载体,围绕“亲情”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堂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感,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与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紧扣文本,逐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到细节分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共情。
此外,课堂语言亲切自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发言、主动思考。但在时间分配上稍显紧张,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在拓展延伸部分增加更多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总体而言,这是一节富有温度与深度的语文课,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情感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