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堂实录】【教学时间】2025年4月5日
【教学地点】某中学初一(3)班
【授课教师】李老师
【教学内容】莫怀戚《散步》
一、导入新课
李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环视了一下学生,说:“今天我们要一起读一篇特别温暖的文章——《散步》。它不是写风景,也不是写大事,而是写一个普通家庭里的一次平凡的散步。”
“大家有没有和家人一起出去散步的经历?”她问。
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陪爷爷去公园,有的说和妈妈在小区里走一走。李老师点点头:“好的,那我们就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表达亲情与责任的。”
二、整体感知
接下来,李老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几分钟后,她请几位同学分享:
“文章讲的是‘我’和母亲、妻子、儿子一起出去散步的事。”
“里面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走大路,一个是走小路。”
“最后他们选择了走小路,因为孩子喜欢。”
李老师点头:“很好,大家抓住了故事的基本框架。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散步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三、细读文本
李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
1.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李老师提问:“为什么作者把‘我’放在最前面?这说明什么?”
有学生回答:“可能表示‘我’是主角,或者‘我’是整个家庭的核心。”
“对,这里‘我’不仅是叙述者,也是家庭的承担者。接下来我们看看后面的内容。”
2. “母亲本不愿出来,但她老了,身体不好,儿子还小,妻子也总是听我的。”
李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老”与“小”的对比,以及“听我的”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差,所以不愿意出门;而儿子还小,需要照顾。‘听我的’说明‘我’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语言赏析
李老师带领学生品味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
-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
-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李老师问:“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有学生回答:“用了对比,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没错,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人物的身体状况,更表达了‘我’在家庭中的责任感。母亲曾经是坚强的,现在却变得脆弱;儿子虽然小,却也有自己的想法。这种变化让‘我’不得不做出选择。”
五、情感升华
李老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走在一条小路上,身边有亲人相伴。然后问:“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学生们开始沉思,有的说会听孩子的,因为孩子喜欢;有的说会照顾母亲,因为她年纪大了。
李老师总结道:“这篇《散步》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与责任。它告诉我们,亲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每一次选择,都是对家人的爱。”
六、拓展延伸
李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讲述自己与家人一次简单的散步经历,并写出当时的心情与感受。
她说:“希望你们能像莫怀戚一样,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七、课堂小结
李老师最后说道:“今天我们不仅读了一篇文章,更读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学会珍惜、学会担当,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同时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亲情与责任。课堂氛围轻松自然,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