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写于1934年,收录在《且介亭杂文》中。文章通过批判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和盲目崇拜现象,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强调要以独立自主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
《拿来主义》是鲁迅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他指出,面对西方文化,国人有两种极端:一种是“闭关主义”,即完全拒绝外来文化;另一种是“送去主义”,即一味地奉承和接受外国文化。这两种态度都不正确,鲁迅提倡的是“拿来主义”,即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全盘西化。
文章通过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对西方文化的错误认识。例如,他用“鸦片”、“香烟”等比喻说明外来文化既有好处也有害处,必须加以辨别和筛选。同时,他也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二、重点内容表格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鲁迅 |
文体 | 杂文 |
写作时间 | 1934年 |
出处 | 《且介亭杂文》 |
主题思想 | 批判盲目排外与盲目崇外,倡导“拿来主义”,即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 |
主要观点 | 1. “闭关主义”不可取 2. “送去主义”也不正确 3. 应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写作手法 | 比喻、讽刺、对比 |
代表句子 |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现实意义 | 强调文化自信与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重要性 |
三、学习建议
在学习《拿来主义》时,应注重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和他对文化问题的深刻思考。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深度。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持独立判断,做到“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不仅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的良好素材。
以上就是【高一语文《拿来主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