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坚白同异之辩】“坚白同异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逻辑与形而上学问题,主要出自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公孙龙子》。这一辩题探讨的是“坚”(坚硬)与“白”(颜色)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物体是否可以同时具有“坚”和“白”两种属性,以及这两种属性是否可以独立存在或相互分离。
公孙龙通过“坚白论”提出,一个物体如“白石”,在感官上可以分别感知其“白”和“坚”,但这两个属性并非同一实体,而是各自独立的存在。他主张“离坚白”,认为“坚”与“白”是分离的,不能混为一谈。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对事物整体性的理解,引发了关于事物本质、属性与认知方式的深入讨论。
以下是对“坚白同异之辩”的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坚白同异之辩 |
出处 | 《公孙龙子·坚白论》 |
核心问题 | “坚”与“白”是否可以分离?是否属于同一物体? |
主要观点 | 公孙龙主张“离坚白”,认为“坚”与“白”是独立存在的属性 |
反对观点 | 后世学者多认为“坚”与“白”是物体的统一属性,不可分割 |
哲学意义 | 探讨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认知的关系,推动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发展 |
影响 | 对后世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产生深远影响 |
综上,“坚白同异之辩”不仅是对具体事物属性关系的探讨,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时所面临的复杂性,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以上就是【什么是坚白同异之辩】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